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董礼: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发布时间:2016-09-30

董礼,哲学博士,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潍坊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人选,中共潍坊市委宣讲专家库成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家级哲学类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道德与政治: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批判》一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哲学: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对话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2015年获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6年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轻松获得,这需要一个人付出多于他梦想千百倍的汗水和努力才行。就像董礼老师一样,他所申报的国家课题“公共哲学: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对话研究”之所以能在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中获得立项,自然与他的不懈追求和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董老师说,他是从2013年开始有申报国家级课题这个想法的,之所以想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个梦想和目标来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就是想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挑战并完成这个理想,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阔自己的视野并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

董礼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从读本科起就对哲学这门学科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由于科研突出,早在2015年申请书获得批准立项之前,董老师就曾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励,而这些正是对其学识的肯定。荀子《劝学篇》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董老师认为正是自己不断的积累,才使自己的水平不断提升,进而才会逐步获得别人的认可。丰厚的知识和高超的水平都是在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中获得的,董老师说,他平时特别喜欢看一些哲学经典书籍,国学尤好经学与历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就能增长很多见识,而这些见识就可转变为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潜移默化用于自己的科研当中。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才会有期待中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厉兵秣马,一朝功成

“当我得知我的申请书中标立项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相当平和的,没有那么激动,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结果,当然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董老师非常坦然地说。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看到一些人的成功,但并不能想像他们的成功之路有多么艰辛。要知道,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4年董老师递交的申请书并没有获得通过,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相反,他努力让自己沉静下来,仔细琢磨自己的不足之处,深入反思失败的原因。董老师说,这次失败让他变得更加清醒,让他看清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在诉说失败原因的时候,他还特地提到了著名的“阿喀琉斯之踵”做隐喻,那就是在任何科学研究中哪怕你准备的再充分,即使有一处不足的地方也将是致命的。而最为关键的是,怎样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对症下药”,这样一步一步才能够逐步提升自己,最后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董老师为了他的这项科研一共写了八本的申请书,其实搞这种科研项目,最困难的可能不在于如何去写,而是在于要怎样的去修改。撰写申报书的那段经历至今仍让老师难以忘怀,“前前后后总共改了三十多遍,不断地调整版式,写好之后自己不断地修改,真的特别枯燥、乏味、无聊,非常折磨人。”在申报书正式上交到学校前的半年里,学校请了外面的专家来做报告,传授申报书的写法以及申报经验,当申报书上交之后,要邀请校内校外的专家多方评阅,之后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再次进行一系列修改。除此之外,他还阅读了多份中标课题的申报书,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来充实自己。虽然这项课题是董老师个人努力的结果,但他本人也在不断地强调,这其中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在辛苦化蝶的道路上,董老师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帮他修改申请书的,有一直关心鼓励并给他做思想工作的,当然还有来自家人的爱与关怀。所有这些就像漫漫长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既能照亮前进的道路,又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温暖与慰藉。最后往省社科规划办递交申请书的时间恰好春节期间,在那几天里,董老师非常焦急,他的申请书虽然已经反复修改了好多遍了,但在这紧要关头他还是不放心,每天脑海里闪现的就是申报的内容。“上交之后,一下子就放松多了!”董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溢于言表,仿佛让人看到了他当时夜以继日辛苦工作的样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

董老师还分享了一段至今都让他难忘的故事。他说,自己的学术素养能够得到很大提升,这与自己一些老师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当年,自己在北师大读博士的时候,有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老师,曾对他写的学术研究论文进行了非常细致严谨的修改,那真是一句话一句话地改,当时的修改稿都有留存,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七八年了,但当时的情景还仍旧记得非常真切。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董老师还是满怀深情地说,自己当时真的非常感动。他直言,自己学术素养的养成与这位老师的无私帮助有很大关系,他非常感激那位老师。因为是恩师的影响,让他又多获取了一种优良品质,一种对待工作或者是生活的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也正是这种气质的养成,让老师能够在这些年里认真细致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学术研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老师给人的印象特别随和,在侃侃而谈之中带着一种潇洒的智慧和幽默。老师2006年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过两年高中政治课老师,再加上此后多年的读研、读博,在许多优秀教师的帮助以及自己的摸索探寻中,董老师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教学严谨,专业素养深厚,总是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和课堂。董老师是思想政治理论概论课老师,这门课程在学生们印象中都是枯燥且乏味,但董老师却能将这门课演绎得栩栩如生。董老师在谈到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时说,在自己专注于课题研究的这些年里,能从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方法,并将它们应用于课堂之上,使得科研经验能与教学实践相融会贯通,从科研的视角上寻找课堂教学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对自己所讲之物感兴趣,并让他们发觉老师所讲之物的真实性与实用性。

董老师还非常热情地给同学们提了一些建设性建议:第一点关于读书。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董老师特别强调大学生应该多读书,读自己感兴趣的好书,读经典著作,尤其是那些文史哲类的经典书目。老师认为,多读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能够增长见识,这对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十分有利。另外,多看些哲学类的书籍,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第二,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外出找份兼职就是其中很好的一项,为自己挣一份工资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重要的是能够在与外界社会的接触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在不断的历练中增强自己的实际本领。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秉性,适应当今社会固然要学会变通自己,但不能为此丧失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

老师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董老师说,他最喜欢的座右铭是“尽其在我,听其在天”。比如自己想做课题研究,那么在这研究的过程中他就要好好的准备,为了能顺利实现自己目标一样一样的投入可靠的资本,当所有的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到让自己无悔,让自己满意了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在这过程中慢慢地得到了升华,会有一种充实感和满足感,至于结果如何,就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真的没必要让这件事情成为自己生活的累赘与牵绊。所以老师在自己课题研究的日子里,依旧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并没让工作与生活这两者起什么冲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看淡名利,抛却浮华,使自己的心灵能够在岁月中的洗礼中得到荡涤与积淀。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Email:marx@w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