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觉 开拓创新 建设更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 逄锦聚
一、总结经验,明确形势,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自觉和自信面对新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承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学习、研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把质量作为中心和生命线,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水平和质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要强化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围绕提高质量,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和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质量;围绕提高质量,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的整体性研究和学科群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今后要进一步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的研究和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诸多专业学科在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和支撑作用,优势互补,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
四、进一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特别是要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大批骨干,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队伍。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五、加强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证在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党政共管。党政共抓可能比只由宣传部抓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
建设学科要有组织机构做载体,从实践的效果看,建立专门的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有利于统一谋划、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有利于统一组织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所以应该坚持和不断发展完善这一举措。
“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系统整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刘冠军
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从中央、教育部、各省市教工委到各高校党委,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但直到今天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究其原因,就是缺失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就是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学科定位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工作的大系统教学观工作体系。这一工作体系包括两个层面的子系统: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自身的层面。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层面。
“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提出和构建内含着两个前提: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
“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构建,其核心理念是注重“六结合”的核心理念。而将这六个结合的核心理念加以实现的操作路径是各类平台的搭建与建设。
“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基本原则: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功能原则。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功能原则。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原则。四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功能原则。“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构建与实施所要实现的目标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并且这两个层面的目标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教师教学能力,学生理想信念都得到一定的提升。目前,“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观念建构和实践路径仍在进行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