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科研兴校,坚定“学术至上,应用为本”的科研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以“重点突破、特色发展”为着力点,实现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学科建设水平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学校有光学、区域经济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3个按省级重点学科标准管理的重点学科,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和4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校现有多光子纠缠与操纵、中罗果蔬栽培技术等8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光电功能材料、工程材料及表面技术、供热节能等9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以此为基础建成了多支研究团队,初步建立了以重点学科为引领、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团队为骨干的科技创新体系。
研究生联合培养实现新突破。学校是山东省首批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出台了《潍坊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实施方案》,研究生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现学校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2人,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67人。
科研活跃度和科研实力稳步提高。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共承担国家级项目4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0余项,完成理论成果2900余项,其中SCI、EI等国际检索收录论文645篇,出版著作249部,取得鉴定成果56项,授权专利66项,1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先后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105项,先后与寒亭区、潍城区、经济区等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2年以来,先后与几十家企业围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光电子、节能环保、海洋化工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学校利基节能研究院对潍柴动力工业园区管辖范围内的七个热交换站进行自控节能改造,获得研发经费435万元。在潍柴动力、山东柠檬等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2015年12月8日,由学校牵头成立了“山东省莱州湾海洋动物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得了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围绕“海上粮仓”设立的“2015山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资金”240万元专项支持。2017年7月24日,我校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协议签约合作开展量子信息研究。
智库建设成绩斐然。目前,学校有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和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院所(中心)26个。五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16项,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研究课题77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1项,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15项,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66项。
注重科技体制创新。2014年7月学校召开了第四次科研工作大会。会议提出了“实现三个新突破”的目标任务和“坚定一个理念,明确一个着力点,强化三大支撑”的思路举措。2014年9月,学校制定修订了《潍坊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八个科研管理文件。
学术氛围日益浓厚。五年来,先后聘请刘以训、姚建铨、麦康森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会议23场、学术讲座630余场。获得山东省科协“国际科技交流扬帆行动”资助项目,成功举办“第六届非线性数学物理国际会议暨全国第十三届可积系统学术研讨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山东社科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校三次被评为山东社科论坛十佳研讨会承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