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重视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现状
2007年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六大模块。要求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中逐渐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班、团、校会、专题讲座、参观和实战演练等形式,多方位、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但多年来执行效果不是很理想,校园意外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应该看到,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安全教育缺乏等主观原因。分析近年来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可以看出,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学生受伤、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由于安全教育的缺失而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占到了绝大多数。因此,教学过程中安全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教学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教学中强化安全措施的对策
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维护校园安全的基础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安全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1、扩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
建立学校家庭协作共管机制。学校和家长协作共同管理,以引导为主、管理为辅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健康的校园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还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挖掘一些具有教学价值的思想政治信息,并将其整合为生动的电子教材,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学校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如何捍卫自身的权益,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2、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者,责任重大。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与教育能力,以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求。
3、社会实践与校园安全管理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增强自身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安全管理有机结合,建立相关工作运行机制,使学生在维护校园安全等工作中实质性地参与到校园的安全管理中来。教师可提前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播放一些教学中发生伤害事故的视频,使学生了解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当事人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教师还要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安全保护方法,在开始新学期学习前,先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将有关的资料、常识打印出来,发放给学生。告诉学生使用简单急救器材的方法,怎样利用窗帘、床单等逃生,如何利用毛毯、木板等现有物品作为担架运送伤员。综合考虑学校场地、气候、学生体质、教学内容等因素,反复强调易受伤的地方,增强其安全意识,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强化教师责任,创新生命安全教育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负责组织与指导活动。教师应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强化自身责任,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针对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正确的竞争意识。另外,学校需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
总之,学校应该把安全教育工作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完善各种安全制度,细化各级安全分工,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学校安全工作健康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