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骗光学费”“大学生求职遭遇黑中介”“大学生租房被骗”……当下,大学生群体被骗的新闻屡屡被爆出。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0.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或周围人在大学期间有过被骗的经历。大学生容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中,68.4%的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上当受骗的新闻可谓“屡见不鲜”。凭常识论,受骗无非三种原因:经验不足难以防范、心无防备因善受骗、心存贪念钻入圈套。此次调查中,68.4%的受访者将大学生受骗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即“辨识及防骗能力不足”,属于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为何会屡受骗局伤害?这种在关键时刻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防骗能力,到底拷问了谁?
有人认为,大学生上当受骗主要归责于骗子的骗术太高明,不仅是大学生,哪怕是经验老到、阅历丰富的长者,也会掉入骗子的圈套。骗子的骗术不断“升级换代”,让人“防不胜防”自然是原因之一,然而深层次的原因却并非如此。大学生作为受过十几年正规教育的成年人,有一些可谓“低级的骗局”依然在大学生身上“屡屡得逞”,这不禁让人追问学校的安全教育:防骗教育是否系统、防骗知识是否到位、是否开展了防骗“演练”?
众所周知,大学生不仅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更肩负着家庭的希望。大学生一旦上当受骗,不仅经济上损失财物,自身甚至全家人都可能因此陷入生活的困境;同时,大学生因受骗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容易引发心理危机,进而演变成恶性事件,成为各方不愿看到的悲剧。
本着从长远出发、负责的态度,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对大学生以及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系统规划,形成分年龄、有层次、可衔接、按门类、重主题的“逐级递进式”“融会贯通式”安全教育,同时强化对各类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指导和督查,以考核的指挥棒提升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各类学校则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开展防骗教育,将安全教育纳入到课程教育之中,并通过经常性的主题班会等形式予以强化,而切不可等有学生上当受骗了再来“补上”安全课,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但此前“受伤害的羊”受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则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防骗知识、提升防骗技能,在遇到各类非平常事件时多询问老师和家长,力求做到心存善意但也不忘戒备。
“骗局”在短期内并不会消失,学生成为上当受骗的重灾区拷问的正是学校的安全教育。窃以为,唯有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骗局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学生上当受骗现象的肆意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