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了解近年来国家为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感悟民生工程带来的发展机遇,2020年1月18日至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求是志愿服务队分别在多个地区进行调研走访,亲身体验70年中国发展的沧桑巨变与惠民成果。
乡村居住大改善,村民幸福笑开颜
棚户区改造作为中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推出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农村改变旧面貌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潍坊分队成员张旭冉来到了潍坊市高新区河北张庄社会居委会,在妇女主任的带领下采访了参与棚改的相关负责人。经采访了解到,河北张庄自2005年起先后经历了七次拆迁,前六次效果不佳,一半的居民坚持不搬,最终到2017年5月1日所有的旧平房才全部拆除,所有居民陆续搬进新楼房。一位参与棚改政策全过程的工作人员说道:“虽然在政策的实施中遇到了阻力,但通过我们的努力成功的解决了这些遗留问题,最终顺利完成了棚改,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地改善,看到这些,我们觉得付出都是应该的。”
调研队员通过对在棚改政策中住上楼房的居民的采访了解到,以前的平房周围都是土坡,风沙尤其多,并且缺乏相应的供暖措施。而现在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供暖设施全部配备,居民的幸福生活真正地得到了保障。在棚改政策的落实当中,民众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村落的建设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正是这样的精神,才造就了现在美好的生活。
临沂分队来到临沂市沂水县高桥镇小瓮山社区进行实地考察。据走访了解到,四十年前的小瓮山村是高桥镇里一个贫困的小村庄,住的是破旧的草房泥房,走的是狭窄崎岖的土路,教育不受重视,医疗条件极差。当改革开放的浪潮走进这个小村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草泥房翻盖成一排排的砖瓦房,小康楼、老年公寓也拔地而起。村里修了公路,建了新学校,更是配备了卫生室,垃圾处理厂,教育医疗卫生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为提高村民的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社区投资五万多元建起了文明村民学校,齐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人们的温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庄外出务工,不仅给家乡带来了财富,更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潮流、新的机遇。村里63岁的周大爷激动地说:“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楼房,俺是越活越有劲头了。”
昔日西郊大棚底,今朝华丰服装城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的临沂华丰国际服装城是一排排的大棚,杂乱简陋,运输工具也是极其简单。而今日的服装城更加宽敞干净,有着现代化的先进设施,直升货梯使货物运输更为便利,自动扶梯、观光电梯,随处可见的空调,保洁人员的配置,也提高了购物者的消费体验,与33年前拥挤闷热或风雪寒冷的“大棚”形成鲜明对比。服装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鲁南、苏北地区最大的专业成衣批发市场,一直稳居临沂批发市场的首位。从昔日西郊大棚底,到今朝华丰服装城,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蜕变,成为展现临沂经济发展的一枚亮丽名片。
据一家服装厂老板介绍,她从事服装批发已经20多年了,是“昔日大棚底”奋斗的第一批人,见证了它的发展变化。最开始的大棚,夏天热冬天冷,还容易被雨淋,没有专门的保洁人员,环境很差。并且因缺乏现代工具,上货卸货也有诸多不便。刚开始的进货与发货的渠道也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临沂周边,而现在的售货地已经扩大到全国甚至全球,华丰服装城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服装城。服装样式从单一到多元,服装运输从拥挤缓慢到一日速运,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从低到高,无一不体现着服装城的活力与发展。店老板对于服装城的发展颇为看好,虽然已有30多年的发展,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华丰国际服装城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与挑战机遇。
七十年风雨兼程,才谱就今日华章。国家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改革惠及民生,取得了巨大收获。这次调研活动,提高了实践队成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加深了对国情民情、国家政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勇于担当时代责任的情感,时刻准备为新时代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