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高校辅导员联盟 作者: 赵佳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求求自己活下去”、“人间不值得”“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
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正是“网抑云”最喧嚣的时候。许多同学调侃“到点了,我要开始抑郁了”。“网抑云”成为网络“丧文化”的重灾地之一并非偶然。无论是从“葛优躺”表情包爆红于网络还是到李诞的那句“人间不值得”,都凸显了近年来“丧文化”的风靡。“丧文化”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以其“致郁”、“毒鸡汤”等为特点,折射出当代青年大学生不满于现状、却又不愿努力只能用“丧”作为发泄的出口的现状。
在“丧文化”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大家都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对大学生而言,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压力与挫折,在所难免,自我调侃也是一种排解,但是,如果时时刻刻沉浸在“丧文化”泥淖中无法自拔,把“丧”作为颓废、懒惰的借口,很可能被浸染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Loser”。
我们身上都有一部分负性情绪属于“丧”情绪,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长时间的沉溺于这种情绪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我们拼搏的勇气。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丧文化”。
1、了解“丧文化”是大学生自我疗愈的“减压阀”
“丧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青年人的“自嘲”,面对现实困境与挫折,许多大学生通过“自嘲”构建心理防御机制,“丧文化”正充当了一个“减压阀”的作用。
这个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时,在其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寻找一些理由来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意义。通过一起“网抑云”,大学生互相倾诉、互相治愈,有其积极的一面。
2、警惕“丧文化”背后的大学生价值感缺失
“丧文化”的兴起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紧密相连,也反映出了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的“空心病”。空心病的核心就是大学生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作为教育者,只有理解了“丧文化”产生的根源,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大学生群体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困境,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避免过度负能量情绪对大学生的侵害。
3、对抗“丧文化”,不“燃”怎样!
与“丧文化”相反,“燃文化”体现的则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斗志的状态,包含了拼搏进取、乐观果敢、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等正面积极的含义,更表示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服输、不放弃,敢于迎难而上、触底反弹的精神。用“燃文化”点燃年轻人奋斗的热情,用“燃文化”对抗“丧文化”,引领大学生从“丧文化”中走出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澎湃热血的文化形态,这不仅是青年之需,也是时代之需。
要想“燃”起来,就要帮助大学生积累和构建自身更强大的“积极心理资本”。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含希望、自信(自我效能感)、韧性和乐观四个方面。把这四个表示积极心理特征的词语英文首字母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非常“燃”的词“HERO(英雄)”。
Hope(希望):
希望是一种心理优势,是精神活动的动力。希望可以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即使在漫长黑夜之中,心中依然坚信着黎明与温暖即将到来。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自信):
自信让一个人的生命成长熠熠生辉。自信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并且调动自身认知资源。自信的心态能够为学生带来自信行动,使他们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目标。自信还可以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给予正向的反馈,不断形成“自信—行动—成功—自我肯定—强化自信—更加成功”的良性循环。
Resilience(坚韧):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可以让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潜能,面对挫折与困境时,只会愈挫愈勇,就如竹子一般,被狂风摧残,依然咬定青山,不断向上生长。
Optimism(乐观):
乐观不仅指预期未来会发生积极事情的心理倾向,乐观还取决于个体对事情的解释和归因。在乐观的心理状态下,无论对于自身,还是对于他人甚至社会,个体都有一颗宽容的心,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积极心理资本的四个方面正是“燃”的最好呈现。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哪吒》,到顽强拼搏《夺冠》的中国女排,再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金刚川》上的木桥,这些影片的爆火无不体现了“燃文化”逐渐回归主流,青年学生们也渴望和呼唤更多“燃”的文化,让大学生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弃颓丧之气、拾信心之火、承奋斗之志、燃青春之梦!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你变了世界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