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是变革性实践和理论创新相互促进的伟大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论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的独特作用和历史地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由一个“行”到两个“行”,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随着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深化的。党的十九大把党的十八大五年来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发展到“十个明确”;党的二十大指出: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又做出了新的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次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和核心。
“两个行”科学论断的新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定位、科学内涵的新概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界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信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应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意识形态鲜明导向,擦亮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抓住“一个根本”、把握“两个关键”。
“一个根本”就是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通过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的价值引领,让青年学生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方法论来读中国、看世界、立思想,不断成长成才。
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运用和发挥思政课程优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点亮青年学生“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二是“关键在教师”。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教育初心使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作者:吕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