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团在线

我院开展走湘滇红路,传青春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15

2025年7月21日至8月7日,我院的学生左翠莲、杜一帆、张基涵、卢洋洋、陈佳雪在队长周洁源的带领下,组成“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薪火砺行实践队,围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主题,先后深入湖南湘潭、云南红河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问卷调查及文献研究等多元方式,系统梳理两地红色文化资源现状,挖掘红色精神时代内涵,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提供青年视角。

在湖南湘潭,实践队首先来到韶山冲毛泽东故居,沿着“一屋、一馆、一园”的红色脉络,详细记录了毛泽东故居的文物保护现状、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展陈创新模式及韶山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园的运营机制。队员们在故居讲解员带领下,察看了堂屋、灶房、毛泽东少年时期卧室等场景,注意到墙角新铺设的防潮木板和恒温恒湿监测仪——这些细微措施,正是当地对“最小干预”原则的生动实践。

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队员们体验了“穿越1921”沉浸式剧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游客化身为中共一大代表,与青年毛泽东展开关于“中国出路”的对话。据纪念馆统计,这种“数字技术+红色叙事”模式推出半年来,年轻游客参与度提升近40%,留言墙累计收到3万多条青春感悟。在与韶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访谈中,实践队了解到,为突破红色教育同质化困境,当地正联合湘潭大学开发“红色基因解码课程”:通过梳理毛泽东在湘潭时期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夜校等革命实践,提炼“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情景剧编排、田间调研等12种研学形式,目前已纳入湘潭市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

离开湘潭后,实践队辗转至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聚焦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独特形态。队员们查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日记》等校史档案,结合对93岁联大校友之子张先生的访谈,还原了一段动人历史:1938年,联大师生辗转3680里迁至蒙自,当地彝族群众主动让出土司祠堂作教室,哈尼族乡亲每天背山泉水送校园,各族同胞与师生结下“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

在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考察期间,站内“寸轨精神纪念馆”通过老照片、蒸汽机车模型与互动沙盘,展现1910年以来铁路工人反抗殖民压迫、支援抗战的历史;站外串联哈尼族蘑菇房、彝族火把节广场等民族文化景点,形成“铁路记忆+民族风情”的复合型红色旅游线路。据红河州文旅局统计,该线路去年接待量突破80万人次,30岁以下游客占比达58%,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分享“在碧色寨读懂边疆人的家国情怀”的感悟。

为精准把握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实践队在两地发放问卷1200余份,覆盖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需要结合时代语境创新表达”,青少年对“红色主题短视频”“红色剧本杀”等新业态接受度高达91%。值得注意的是,红河州问卷中“希望看到民族语言版红色故事”的支持率达67%,这与实践队在元阳县哈尼族村寨的观察相印证——当地老人虽能讲述红军过哈尼山的故事,却难用汉语完整表达。对此,队员们与红河州文旅局召开专题座谈会,提出“建立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实现革命文物3D建模共享”“培养双语红色讲解员,翻译100个经典红色故事”“发起‘青春红色主播’计划,鼓励大学生用短视频传播本地故事”等建议,得到当地积极回应,部分方案已纳入2024年红河州文旅发展规划。

在文献研究环节,实践队梳理《韶山红色文化志》《红河革命简史》等20余部地方史料,结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整理出两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共性与差异:湘潭红色文化以“领袖故里”为核心;红河红色文化则凸显“边疆烽火”与“民族团结”双重特质。实践队意识到这种差异不是割裂,而是红色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不仅深入了解了两地红色文化资源,更通过调研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贡献了智慧。未来,薪火砺行实践队将继续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探寻红色文化当代传承路径,让革命薪火在青春实践中代代相传。

/:薪火砺行实践队 编辑:张予甯 审核:赵军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Email:marx@w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