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团在线

我院开展文脉薪传青年行,文化传承入乡心

发布时间:2025-08-20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025年7月16日至21日,我院 “文脉薪传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展暑假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队长任涵希与队员张佳雯、路展秋组成,分别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城关镇文化站、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民俗村和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非遗工坊等地区,以实际行动挖掘文化根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焕发新活力。

活动开展前,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队长任涵希负责整体统筹,结合三人的家乡文化特色确定实践地点,联系当地文化站、村委会等机构,敲定活动流程与合作细节;张佳雯发挥文字整理优势,提前搜集三地非遗项目、民俗故事等基础资料,设计素材采集清单;路展秋擅长设计与新媒体操作,提前准备拍摄设备、展板制作工具,并规划创意转化的呈现形式。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抵达实践地点后,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开展素材采集工作,为文化传承筑牢“数据基石”。

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城关镇文化站,任涵希带着相机、录音笔等工具,对馆内的郧阳凤凰灯舞道具、房县黄酒酿造器具等展品进行全方位记录。她不仅拍摄高清图片,还向文化站工作人员详细询问每件展品的历史背景、工艺细节,并用录音笔记录民间艺人的口述故事。

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民俗村,张佳雯聚焦年画非遗文化,一边拍摄年画刻板和印刷过程,一边用笔记本记录年画的题材分类。遇到正在创作的年画艺人,她主动上前请教,将“单线平涂”“套色印刷”等专业技法整理成文字,融入素材库。

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非遗工坊,路展秋重点采集秦腔服饰、皮影雕刻的素材。她采用视频拍摄与细节特写结合的方式,记录皮影从选皮、雕刻到上色的全过程。经过三天的采集,团队汇总形成包含20余幅图片、5段音频、5段视频及若干文字记录的素材库,为后续的文化传播积累了丰富“原料”。

为让晦涩的传统文化变得通俗易懂,团队开展创意转化工作,用年轻化的表达搭建文化传播桥梁。路展秋负责制作漫画展板,张佳雯则设计知识卡片,任涵希负责将素材库中的音频故事剪辑成3分钟“文化微课堂”,配上背景音乐后上传至当地村委会的微信群,让村民随时能听非遗故事。

创意转化完成后,团队在三地开展乡村巡展活动,让传统文化“走出展馆”,走进村民生活。在房县城关镇中心学校,任涵希布置起漫画展板,向学生们生动讲解黄酒历史和郧阳凤凰灯舞的演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的集市上,张佳雯带着展板来到人流密集处。遇到赶集的老人,她用亲切的方言讲解年画寓意;看到前来围观的孩子,她现场演示年画简单的涂色步骤,让孩子们亲手体验;西安市长安区军民小区的广场上,路展秋支起投影,播放皮影雕刻的视频。同时她拿出准备好的迷你皮影道具,教孩子们操纵技巧,孩子们争相尝试,在玩乐中感受皮影的独特魅力。

为期6天的实践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三地乡村掀起一阵“传承热”。房县城关镇中心学校的学生们在活动结束后,主动向老师提议,希望成立“凤凰灯舞兴趣小组”,进一步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杨家埠村的几位年轻人受到感染,表示要跟着年画艺人学手艺,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活”起来;长安区的不少家长带着孩子重新走进非遗工坊,希望深入了解秦腔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在与村民的互动中,学会了如何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表达,更明白了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只要找对方式,就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未来,团队计划将素材库进一步完善,通过线上平台扩大传播范围,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更多乡村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文明之花”。

文/图:文脉薪传中华文化传承团 编辑:张予甯 审核:赵军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Email:marx@w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