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团在线

我院开展核雕承千载,非遗启新程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7

  作为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青年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孔子学堂以让传统文化扎根青年,以文化自信涵养初心为核心使命,2025 630日,为积极响应孔子学堂潍坊非遗守护者纪录片行动,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贺加贝、申晋硕、张文清、徐子棋、李雨洋、宋润、张雨涵、王秋萍、尚宇乐在队长王玥的带领下,组成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匠心薪传非遗焕新实践团。此次活动以匠心铸魂,非遗新生为主题,既是学堂理论+实践育人模式的延伸,更是践行传承非遗古韵,坚定文化自信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团队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王建学的深度对话,让沉睡的技艺在青春视角中苏醒,让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实践中扎根。

为保障活动高效推进,团队前期开展了系统性筹备工作,构建起严密完善的筹备体系。从沟通预约走访时间、细致梳理传承人履历,到勘察工作室动线,每个环节均经过反复推敲打磨,为针对性开展参观学习筑牢基础。同时,队员们化身核雕研究员,通过文献检索、网络调研等多元渠道系统梳理核雕文化资料,构建知识储备并形成对核雕技艺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团队精心打磨采访材料、策划拍摄脚本等活动所需内容,确保各环节有序衔接、顺利推进。

活动当日,在孔子学堂知行合一理念指引下,队员们怀着对非遗文化的热忱与期待走进核雕非遗传承人王建学的工作室。参观过程中,王建学结合陈列作品,系统阐释核雕创作的艺术理念与文化内涵。他指出,核雕艺术创作绝非简单的技艺呈现,而是以长期构思为基础、以精细雕琢为核心的创造性过程。以其代表作齐鲁十二圣贤为例,王建学秉持因料施艺的创作理念,依据桃核天然的形态肌理、纹理走向等特质定位作品题材与布局设计,将十二位齐鲁历史名人的神态风骨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品中孔子仁礼并重的精神、孟子浩然正气的风骨等,恰是孔子学堂传播的核心思想。王建学提到,核雕对历史圣贤的刻画,本质上是对儒家文化中修身、传承理念的具象化表达,这与孔子学堂通过讲学、体验活动传递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既展现了精妙绝伦的核雕技艺,更以艺术语言诠释了齐鲁文化的深厚积淀与精神传承。

采访互动中,队员们紧扣孔子学堂“学思践悟”的学习方法,围绕核雕技艺的学习路径与创作要诀展开提问,王建学结合自身行业经验细致作答。他系统解析了核雕创作的两类核心思路:一是因材取题,即根据桃核的天然形态与纹理特征构思作品主题;二是因题取材,指依据预先设定的创作主题挑选匹配的桃核。两者需根据实际创作需求灵活运用。谈及技艺研习,王建学指出,核雕学习需以扎实的美术功底与雕刻技法为根基,将个人审美与传统文化融入每一处雕刻细节,作品才能突破单纯的工艺层面,拥有触动人心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在纪录片拍摄环节,团队以多机位视角,全方位捕捉核雕技艺的传承脉络与匠人精神:近景镜头里,王建学身体微倾凝视核料的专注姿态在镜头中定格,从选核、描线到下刀的完整流程依次呈现;特写镜头中,王建学刻刀雕刻的细致手法与核面的细腻轮廓清晰展现;全景镜头则铺陈工作室整体环境,墙上展示的核雕作品和桌上整齐排列的刻刀,共同勾勒出核雕技艺的传承脉络与文化底蕴,展现出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拍摄间隙,队员们围坐在工作台旁,屏息凝神地观摩学习。在王建学讲解如何通过下刀角度表现人物衣纹的飘逸感时,队员们纷纷凑近观察、轻声提问,细碎的交流声与刻刀摩挲核面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 —— 这正是孔子学堂让青年深度参与非遗传承理念的鲜活场景,青年在亲身体验中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种,让非遗技艺在代际传递中得更远。

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匠心薪传非遗焕新实践团的队员们跳出课本里的非遗概念,以脚步丈量非遗沃土,用热忱搭建起传统与青春的桥梁。作为孔子学堂培育的青年实践力量,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找到了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连接,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非遗、传播文化的使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团队期待,此次探访形成的核雕文化资料与纪录片,能让更多青年在感悟儒家思想的同时,见证核雕技艺如何让历史在指尖,实现非遗传承与学堂教育的互补,共同守护文化根脉,为非遗活态传承写下生动注脚。未来,孔子学堂也将持续以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为纽带,让更多青年在触摸历史、对话传统中坚定文化自信,让非遗技艺在教学实践传播的闭环中生生不息,让儒家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深深扎根。

文/图:匠心薪传非遗焕新实践团 编辑:孙毓廷 审核:赵军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Email:marx@w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