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团在线

我院开展青春踏访孟格庄,解码古村建筑韵

发布时间:2025-08-27

2025年7月19日,我院学生黄小雅、周子慧、陈航宏在队长李烨的带领下,组成“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红色烽火·文化传承”团队,在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孟格庄开展暑假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以“沉浸式漫游+细节考据”为核心形式,通过实地观察、协作记录、深度探究等方式,系统梳理古村落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为红色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研究注入青春力量。

为确保调研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充分筹备。围绕“古村落建筑与文化传承”这一核心主题,团队反复研讨制定了详实的调研方案,明确了各成员的职责分工:队长李烨统筹协调调研全过程,负责路线规划与团队协作调度;黄小雅专注于建筑细节的考据与历史渊源探究;周子慧侧重分析建筑的实用功能及其与生活场景的适配性;陈航宏则承担街巷布局绘制与调研资料的汇总整理工作。此外,团队精心准备了笔记本、卷尺、高清相机等调研工具,约定以影像留存为重要记录方式,确保调研信息的客观性与完整性。一系列周密的准备工作,为实地调研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当日,团队创新采用“无预设路线漫游法”,将孟格庄的街巷作为天然调研场,通过“观察—讨论—验证”的协作模式,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建筑智慧与文化基因。

清晨,团队沿南北主街展开系统考察,队员们各司其职并即时互动,形成了高效的调研合力。队员们在仔细观察中发现青石板上的修补痕迹后,立即组织队员进行测量比对,通过数据记录分析不同时期的修缮工艺;注意到门侧石墩的排水凹槽时,众人结合巷道路面“中间高两边低”的显著特点,共同印证了古村落建筑“实用优先”的设计逻辑。针对极具特色的“冰裂纹”窗棂,队员们通过近距离触摸感受其质感,多角度拍摄留存细节,详细记录了其精巧的榫卯结构工艺特点。

汇总调研信息环节,陈航宏根据初步绘制的街巷图,提出“转堂巷”可能存在的功能猜想,团队随即前往实地验证。经过细致考察,发现窄巷与宽街形成了“车马通行—门户串联”的互补格局,其分布规律类似“人体血管”,既保障了交通的顺畅,又兼顾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在一处标注为“保护建筑”的老宅内,队员们发现了暗格储物间,大家迅速分工,分别记录其位置、结构,并结合当地历史背景推测其可能的用途,形成了完整的观察报告。

随后,团队将调研焦点放在修缮中的老宅上,围绕传统修缮“能补不换、能修不拆”的原则展开讨论。队员们对比新旧角石的纹路差异,探寻不同时代石材的选用标准;从建筑功能角度分析其防潮设计的科学性;总结出传统修缮工艺中蕴含的对历史建筑的敬畏理念。调研途中,队员们还同步统计了拴马石、门环等“老物件”的数量与分布,共同提炼出孟格庄“活态传承”的村落特质。

为确保调研成果的精准性与全面性,团队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与方法,构建了立体的记录体系。在数据采集方面,队员们用卷尺精确测量石板尺寸、凹槽深度等关键数据,为后续的建筑工艺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高清相机拍摄建筑全景与局部特写,清晰留存了冰裂纹窗棂、起脊瓦当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构件作为关键物证。

在信息整合方面,队员们绘制的街巷分布图与建筑构件草图,直观呈现了古村落的空间布局与结构特点;同时,团队成员在笔记本中同步记录观察心得与即时讨论结果,形成了“图文影”三位一体的调研档案,为后续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此次调研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团队系统梳理出孟格庄“排水凹槽、防盗暗格、榫卯结构”等20余项体现古人智慧的建筑设计。通过深入调研,队员们在协作中深化了对传统村落“实用与美学共生”特质的理解,深刻认识到古村落作为“活态文化载体”在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实地考察与协作能力,更以青春视角解码了古村落的文化密码,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担当文化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文/图:“红色烽火·文化传承”队 编辑:张予甯 审核:赵军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Email:marx@w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