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保管部厚重的铁门时,消毒水混合着陈年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在阜阳博物馆保管部实习的这一个月,我院学生杨永静真正触摸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六个字的分量。作为大一学生,杨永静曾以为思政只在课堂的PPT里、在文件的字里行间;然而当她戴上薄如蝉翼的白手套,将残缺的楚金币小心翼翼装入棉纸袋时,忽然明白:教育不仅发生在人与人的对话,也发生在人与历史的对话。古币上的锈蚀是时间写给今天中国的密信,而她要做的,就是成为破译这些密码的信使。
整理文物的过程像一场静默却震撼的思政课。专业课老师曾在课堂上反复阐释“文化自信”,杨永静却是在修复室里,将“阜阳汉简”的碎残片对齐纹路的那五分钟里,第一次真切感到心脏被“我们是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河床上的人”这句话重重击中。文物不会发声,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价值教材:当一枚古币和一张革命根据地纸币一同摆在托盘里,历史的纵深被瞬间拉通,民族命运的连续与跃迁便在玻璃展柜里完成了无声的对话。
实习结束那天,杨永静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从文明血脉里自然生长的认同。未来无论站上三尺讲台还是走向田野调查,我都要像守护这些文物一样,守护历史叙事的真实性,让更多青年在触摸青铜鼎的纹饰时,听见自己与这片土地、这个民族的共同心跳。
2025-09-03
2025-09-01
2025-08-30
2025-08-26
2025-08-26
2025-08-13
2025-08-10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