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团在线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我院开展潍水文脉,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8-14

千年文脉如长河奔涌,裹挟着甲骨的斑驳、竹简的墨香,在时光里流淌成民族的基因。为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潍坊历史,2025年7月12日至17日,我院“一闪一闪队”在队长张春晓的带领下前往潍坊市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潍坊近现代历史展厅、潍坊象化石展、潍坊古代文化发展展厅及郑板桥特展等,通过近距离接触文物、聆听历史故事,对潍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直观且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明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走进潍坊市博物馆,古朴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各类展品在灯光下静静诉说着潍坊的过往。在潍坊近现代历史展厅,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着记忆的实物,串联起潍坊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脉络。从鸦片战争后当地民众的抗争历程,到新中国成立后潍坊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不展现着潍坊人民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队员们在1948年解放潍坊的攻城地图前久久伫立,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士们滚烫的热血;在潍柴早期柴油机模型旁,听着讲解员讲述“从无到有”的创业故事,队员们忍不住记录下“实业兴邦”四个大字。队员们认真观看展品说明,不时交流感受,深刻体会到潍坊近现代历史的厚重,以及先辈们为家乡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在潍坊象化石展,队员们感受到了远古生命的神奇与潍坊地区悠久的地质历史。展厅内,高大的潍坊象化石复原模型震撼亮相,其庞大的体量让队员们惊叹不已。据了解,潍坊象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象,其化石的出土为研究古生物、区域环境变迁等提供了重要依据。队员们围着化石实物仔细观察,从门齿的磨损痕迹推测它生前的食性;在考古现场照片前讨论发掘时的艰辛。通过观看化石实物、考古现场照片及相关研究成果,队员们了解到潍坊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生态环境,以及岁月变迁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增强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

潍坊古代文化发展展厅则像一部立体的历史书,展现了潍坊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轨迹。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再到秦汉时期的画像石、唐宋时期的瓷器等,一件件珍贵文物见证了潍坊古代文化的繁荣。队员们在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前屏息凝神,惊叹于“薄如蝉翼”的工艺里藏着的先民匠心;在商代骨刻文展品旁,比对资料,尝试破译古老符号,仿佛在与数千年前的先民对话。队员们在一件件文物前驻足,感受着古代潍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特别是东夷文化、齐文化等在潍坊地区的交融与发展,让队员们认识到潍坊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深刻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郑板桥特展是此次参观的一大亮点。作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留下了众多传世佳作和勤政爱民的佳话。展厅内,郑板桥的书画作品笔墨精湛、意境深远,“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等诗句更是体现了他心系百姓的情怀。队员们在《墨竹图》前驻足良久,看竹叶的浓淡变化里藏着的忧思,读题跋中“些小吾曹州县吏”的赤诚。在“放赈账簿”复制品前,大家逐行辨认赈灾记录。当听到“冒丢官风险开仓放粮”的故事,眼眶不禁发热。“原来‘为民’二字,在百年前的潍县就有如此生动的注解。”一位队员动情地说。通过观看展品和相关介绍,队员们不仅领略了郑板桥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被他的民本思想和高尚品格所感染,对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此次潍坊市博物馆的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它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触摸到潍坊跌宕起伏的历史脉络,更在文物与时空的对话中,深刻感受到潍坊文化兼容并蓄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丰富内涵。

通过这场实践,大家对潍坊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愈发浓厚,更清晰地意识到:新时代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旁观者,更应是躬身践行的传承者。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带着这份感悟,在学习中深挖文化根脉,在生活中传播传统智慧,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青春实践中焕发生机。

文/图:一闪一闪队 编辑:张予甯 审核:赵军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Email:marx@w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