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团在线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我院开展红韵核创赋新能,青春实践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5-07-28

         为深入推进“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助力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立项项目“红韵核创——潍坊非遗核雕与红色文化的数字融合传承创新”落地实施,暑假期间,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韵核创·刻刻传薪”实践团在田洁和张予甯老师的指导下,由团队负责人徐子棋带队赴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聚焦核雕非遗传承与红色文化传播,通过实地调研、技艺记录、深入访谈等方式,探索传统工艺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路径,为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新注入青春动能。

精细筹备筑根基 跨学科团队协同发力

作为服务省级创新创业项目与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实践,团队提前两周启动筹备工作。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跨学科优势,组建“非遗研究+技术开发+视觉设计+传播运营”协作团队,明确物资准备、分工协作与需求对接方案。成员多次联系潍坊核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沟通访谈细节与实践内容,确定以“核雕技艺数字化记录、红色主题融合创作、数字技术赋能传播”为核心的调研方向,获得传承人全力支持,为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工坊探传承 解码核雕发展现状

实践期间,团队深入潍坊市大虞古玩楼希今核雕工作室,在古朴雅致的工坊中近距离观摩核雕作品。从传统山水楼阁到红色主题创作,成员们直观感受潍坊核雕“以小见大、精微雅致”的艺术魅力,并与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

传承人刘斌(希今)老师介绍,潍坊核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主要依靠“师徒传承”与“家族传承”延续,学习者多为中年爱好者,年轻人因学习周期长、生活压力大而难以坚持,面临“老龄化加剧”与“青年断层”的双重挑战。此外,原材料稀缺、市场销路狭窄、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也制约着核雕技艺的发展。这些现状与团队前期在《红韵核创——潍坊非遗核雕与红色文化的数值融合传承创新》项目书中梳理的传承痛点高度契合,为项目后续技术方案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

数智融合谋创新 探索传承新路径

结合省级创新创业项目“数智融合”核心目标,团队重点探讨数字技术对核雕传承的赋能方式。刘斌老师认为,3D扫描建模可精准记录核雕细节,VR/AR技术能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作品背后的红色故事,这对吸引年轻人、扩大传播极具价值,但需坚守手工技艺的灵魂与文化解读的严谨性。团队据此提出“线上数字体验馆+线下体验工坊”实施方案,该思路获传承人认可,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进“核雕+红色文化+数字技术”创新实践。

青春担当践使命 传承路上再启程

此次实践既是团队践行“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的具体行动,也是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调研实践环节。成员们通过田野调查、技艺记录、方案设计等,深化了对“非遗+红色+思政+数字化”融合模式的理解。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推进核雕数字档案库建设与VR场景开发,让潍坊核雕在红色文化滋养与数字技术赋能中焕发新生,以青春力量书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文/图:“红韵核创·刻刻传薪”实践团 编辑:孙毓廷 审核:赵军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Email:marx@w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