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团在线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我院开展青春赋能环保行,垃圾分类入人心

发布时间:2025-07-16
  为积极响应国家垃圾分类政策,助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202577日至710日,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周莉雨、赵宜凡、詹锦铭、王佳慧、廖美玲五位成员在队长张栩萌的带领下组成清韵乡行垃圾分类服务队,分别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建设路6号水岸天成、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纸坊村、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太行东街街道长兴北路44号军民小区等地区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传递环保理念,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在乡村落地生根。

队员们到达各自实践地点后,通过与有关部门沟通,了解到在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存在村民环保意识不足、分类设施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这些现实状况为服务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具体场景,也让队员们的环保行动更具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队员詹锦铭充分发挥创意,制作出色彩鲜艳、内容生动的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海报以直观图示、简洁文字,清晰呈现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分类标准。队员们将这些海报张贴在各地宣传栏、社区出入口等显眼位置,宛如在乡村各处点亮了环保灯塔。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观看,有的还主动讨论海报内容,为垃圾分类知识的传播营造出浓厚氛围,让绿色分类理念先声夺人,深深映入村民眼帘。

队员张栩萌、周莉雨则组成入户宣传小队,逐家逐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踏入村民家中,她们用亲切的方言、通俗的讲解,打破知识传递的障碍。每到一户,她们都耐心普及分类知识,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并结合村民日常生活实例,让抽象的分类规则变得具体可感。村民们从最初的疑惑不解,到后来主动询问,这一转变饱含着队员们入户宣传的辛勤汗水与真挚温度,也让垃圾分类理念逐步走进村民心里。

垃圾桶旁,队员王佳慧化身分类指导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现场教学。遇到前来扔垃圾的村民,她主动示范分类投放。从识别垃圾类别,到规范投放动作,她手把手指导,纠正村民的错误习惯。不少村民在指导下逐渐掌握分类技巧,投放垃圾时也更有条理,让垃圾分类从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乡村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廖美玲承担起清扫垃圾的任务,手持扫帚、夹子,认真清理路面垃圾。在清扫过程中,她不仅关注垃圾清扫,还注重向村民传递环保意识。看到被随意丢弃的垃圾,她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整洁环境打底,通过自身示范,带动村民关注生活环境,从源头减少垃圾乱扔现象,助力垃圾分类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推进。

赵宜凡负责环保手册发放工作,将精心准备的手册递到村民手中。手册涵盖垃圾分类知识、环保小贴士等内容,方便村民随时翻阅学习。这些手册成为村民随时可查的分类指南,延续着知识传播的链条,让垃圾分类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持续影响村民生活。

清韵乡行垃圾分类服务队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他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传递环保理念的过程中,锤炼了沟通能力与实践能力,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未来,清韵乡行垃圾分类服务队将持续投身此类实践,推进乡村垃圾分类工作,绘就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画卷,让绿色成为乡村发展最亮丽的底色,让垃圾分类理念在乡村落地开花。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Email:marx@w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