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青春赓续红色血脉工程”,2025年7月8日至14日,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如磐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王奕峰担任队长,队员郑梦洁、张乃乾、毕旺萍、苟文琪组成,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在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临沂市、山东省日照市等地追寻红色足迹,以实地研学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活动前期,小组成员们利用假期时间,自主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活动。大家纷纷走进图书馆、借助网络平台,广泛阅读《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红色经典书籍,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岁月里的英勇抗争与坚定信仰;观看《建国大业》《八佰》等红色电影,以直观的影像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与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
7月8日,团队采取钉钉线上会议的方式,对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开展形式以及流程等等进行了讨论,队员们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可行性的建议。在交流分享会上,队员们纷纷表示看完红色电影后,那一幕幕激烈的战斗场景让他们深受触动,先烈们为了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自主学习,队员们对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实地参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践期间,团队首站来到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这座始建于1882年的建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改造成西方侨民集中营,曾关押2000余名外国侨民,其中包括300多名儿童。成员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集中营,陈旧的牢房、简陋的生活设施无声诉说着当年的苦难。在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下,队员们了解到,即便身处黑暗时期,中国人民仍冒着生命危险为侨民送去食品、药物,传递情报并协助出逃。“中国人民在自身遭受苦难时,还向其他受难者伸出援手,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太伟大了。”队员们驻足沉思,认真记录历史细节,深刻体会到反法西斯战争中人类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更坚定了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离开乐道院后,团队前往潍坊市烈士陵园。这座始建于1951年、占地35110平方米的陵园,安葬着1834名烈士,其中无名烈士525名。陵园内,仿照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风格建造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26米高的碑身正面,“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底座四周的汉白玉浮雕生动再现了先烈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壮烈场景;碑身背面碑文详细记载了潍坊先烈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伟大事迹。队员们整齐列队,向革命烈士敬献鲜花,鞠躬默哀,表达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展品及影像资料系统展现了潍坊地区革命历程——从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顽强抵抗,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潍县战役的激烈战斗。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下,一个个革命故事仿佛就在眼前发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
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结束后,团队再次通过钉钉线上会议总结交流。队员们分享所见所感,一致表示:“红色足迹中的每一段历史,都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实践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树立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的理想,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文/图:初心如磐队 编辑:孙毓廷 审核:赵军
2025-09-03
2025-09-01
2025-08-30
2025-08-26
2025-08-26
2025-08-13
2025-08-10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