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桃核之上,可见山川草木,可现圣贤风骨,可承千载文脉。2025年暑期,作为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孔子学堂“匠心铸魂,非遗新生”潍坊非遗守护者纪录片行动的首期活动,“匠心薪传·非遗焕新”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核雕非遗传承人王建学的工作室,在这方寸之间的艺术中,开启了一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
为使此次文化实践卓有成效,活动前期,队员们进行了系统而充分的准备。通过文献检索、网络调研等多种渠道,系统梳理核雕艺术的历史源流、技艺特点与文化象征。在深入研习过程中,队员们逐渐认识到,核雕“因材施艺”“以刀代笔”的创作方式,不仅体现了手工艺人对材料与形式的深刻理解,也呼应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实践、讲求契合自然的精神理念。这种将传统文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筹备方式,正是孔子学堂“学思践悟”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为接下来的实地探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队员们步入王建学老师的工作室,一个精妙绝伦的微缩艺术世界徐徐展开。工作室中陈列的每一件核雕作品,都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融合。王老师耐心地向同学们讲解核雕创作的精髓,特别以其代表作《齐鲁十二圣贤》为例,阐述了如何依据桃核天然的纹理与形态进行艺术构思。他说:“核雕创作是一个与材料对话的过程,需要根据桃核的自然形态‘因料施艺’,这与儒家提倡的‘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作品前,队员们久久驻足,细细品味着孔子眉宇间流露出的仁爱精神,孟子神态中蕴含的浩然正气。这些原本存在于典籍中的圣贤形象,通过核雕艺术的立体刻画变得生动可感,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浸润着每位学子的心灵。
此次文化探访远不止于简单的参观与记录,更是一场深度的学术交流与文化对话。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始终秉持孔子学堂“学思结合”的研习方法,与王建学老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大家围绕“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等议题各抒己见。王老师分享了他多年的艺术感悟:“核雕的‘工’,代表着技艺的极致追求;而‘匠’,则要求将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生命体验融入创作,让作品拥有灵魂。”当他现场演示如何通过刻刀角度、力度的精妙变化来表现人物神韵时,工作室里唯有刻刀与核面摩挲的沙沙声和队员们专注的目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真谛不仅在于“手手相传”的技艺延续,更在于“心心相印”的文化理解与创新。
在纪录片拍摄环节,队员们以专业的视角全方位记录核雕技艺的传承脉络。近景镜头细腻捕捉了刻刀在核面上游走的每一个细节,特写镜头生动展现了人物神态的精妙刻画,全景镜头则完整呈现了工作室浓厚的文化氛围。拍摄间隙,队员们围坐在工作台旁,认真观摩王老师的创作过程,不时就技艺要领、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种教学相长的场景,正是孔子学堂“教学相长”理念的生动体现。
作为“匠心铸魂,非遗新生”纪录片行动的首期实践,本次核雕探访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系统的前期准备、深度的现场体验与专业的影像记录,队员们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理论到实践、从表象到本质的飞跃。活动结束后,相关纪录片内容获得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中青校园”平台报道,不仅为项目搭建起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的传播窗口,也使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实践价值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在此过程中,大家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成为文化的学习者,更要成为积极的传播者与创新的实践者。核雕艺术在青年视角下的重新诠释与传播,既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一场精彩对话,也为本系列纪录片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孔子学堂“匠心铸魂,非遗新生”潍坊非遗守护者纪录片行动将继续推进,陆续走进更多非遗项目,通过青年学生的视角,持续记录、传播潍坊丰富的非遗文化。孔子学堂也将继续秉持“让传统文化扎根青年”的育人使命,引导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对话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守护文化根脉,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图/文:王秋萍 贺加贝 编辑:孙毓廷 审核:赵军
2025-10-17
2025-10-16
2025-10-10
2025-09-29
2025-09-29
2025-09-28
2025-09-19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