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团在线

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刘怡华:在新场乡的群山之间,写下名为“成长”的序章

发布时间:2025-10-21

抵达新场这个被群山温柔包裹的乡镇,已三月有余。空气里永远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气息,和城市完全不同。我的身份,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民政办公室的一名新人。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开场,我的“西部故事”,是由一摞摞待整理的档案、一条需要定期巡查的河流,和地图上那些标记在山坳里的贫困户名字开始的。

刚接到巡河任务时,我理解的“巡”是检查:查看水质,排查污染源。但当我一次次走在河岸边,它的意义早已不同。那个午后,我们看到几个孩子在深水区附近玩耍,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我们赶紧喊他们上岸,用夹杂着普通话的方言反复叮嘱。从那以后,我巡河的视线里,总会不自觉地搜索河边是否有无人看管的孩子,会留意哪段河岸的土石有松动的迹象。

这条河,是新场乡的血脉。它流淌的不仅是河水,更是乡亲们的生活:洗衣、灌溉,也是孩子们夏日的乐园。我的成长,就体现在这份从“完成任务”到“主动守护”的心态转变中。 我守护的不再是一条抽象的河,而是岸边每一个具体的人,是这片土地上的安宁。每一次平静的巡河记录,就是最好的消息。

在办公室里学习政策,是“知”;走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去宣传,是“行”。最初,我照本宣科地念着政策条文,乡亲们眼神里带着困惑和距离。后来,前辈告诉我:“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讲他们最关心的事。”我学着把“临时救助”说成“家里遇到急事难事,政府能帮一把”;把“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形容为“党和政府一直记挂着大家”。我也学会了让政策“说方言”,让关怀“看得见、摸得着”。 当那位老人接过袋子,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的连接。我不是在发放物资,我是在传递一份承诺和温度。这项工作的价值,就在这一递一接之间,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在大学里,“基层”和“民生”这两个词汇频繁出现在教科书和学术论文中,它们似乎总是与理论和数据紧密相连。然而,在我亲身经历的这段时光里,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化身为李大爷家那几只需要仔细核实收入的羊,也变成了王阿姨家那张申请临时救助的病历证明。

这里,山路蜿蜒曲折,雨后的泥土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当我跟随办公室的前辈,气喘吁吁地站在走访对象的家门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不易。眼前的景象与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的生活节奏缓慢而真实。在这些走访中,我开始理解,每一个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应当基于对这些基层民众真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政策的温暖能够真正触及到需要帮助的人群。

我的西部故事,序章刚起。前方还有太多的名字需要我去认识,太多的山路等我去走。我依然会为听不懂方言而尴尬,依然会在复杂的资料前感到头昏脑胀。但我知道,有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我开始习惯在清晨的鸡鸣犬吠,习惯饭菜里必不可少的酸辣,习惯走在路上有不太熟悉的乡亲对我点头微笑。

这里的山教会我沉静,这里的人教会我坚韧。成长,并非一瞬间的脱胎换骨,而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行走、倾听、实践中,像山间的竹子一样,安静地、却有力地向上拔节。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很庆幸,我的青春,能在这秀美的新场群山间,扎下最初的根须。

文/图:刘怡华 编辑:孙毓廷 审核:赵军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Email:marx@wfu.edu.cn